32歲的周大偉看上去比他這個年齡要成熟。前幾天 他創辦的大衛工業設計集團剛獲得3000萬的A輪投資。創投為什麼會看上他們?第一位是人酒桌上看人性。海聚創投的老闆應該是個很講原則的人。說喝完這杯酒就不喝了。之後 不管誰來敬酒 都只是端茶杯。他說創投首先看人。當然也包括他的設計團隊。1983年出生的周大偉設計專業畢業 據說上學期間就出來做兼職 畢業後曾帶領過富士達的設計團隊 2009年自己組建公司 現在已經有了200多人。看上去周大偉有一幫跟定他的兄弟。開車送我們去飯店的張大亮說 自己剛考上研究生時一個月只有50塊錢的生活費 根本想不到畢業才三年就能開上漢蘭達這樣的車。研究生畢業 有四個組織全要他 包括奇瑞的汽車設計部門 那時他已經在跟周大偉幹 他動心了 從小就喜歡汽車 能設計汽車是多年的心結。但周大偉說了一句話讓他留下來。周說 你是在一個千億的企業過一生 還是用一生創辦一個千億的企業?周大偉的辦公室門口擺著三輛山地車 是作為國禮送給奧巴馬、布雷爾和義大利總理的複製品 原來設計出自這裡。11月28日 大衛設計在靜海金朝陽電動自行車城舉辦了自8月份以來的第四場設計產品展示會 數十名年輕的小夥靚女輪番上臺向到場的車企老闆推介他們團隊設計的山地車或電動車 水準看上去參差不齊 車型設計記者是外行看不准 但展示的幾個平面設計案例確實挺見功力 難怪能拿下國禮車型的設計。大衛去年收入1000萬左右 海聚創投3000萬進來占30%股份。老闆說:“我們現在進來很合適 像這樣的公司估值一般都在9-10倍。”今年大衛收入2600-2700萬 創投進來已經增值。11月28日簽訂的協定還只是草簽。“出具法律意見書之前這筆錢算借款。”海聚創投的老闆告訴記者:“我們也在看 公司的細節做的有些還不到位 比如設計公司最重要的資產是設計師 公司在留人方面還要落實到具體的人。”協定中也有對賭的內容 但海聚不願細說 只是說 對賭條款也只是個形式 真經營不好的時候 哪有錢可以拿回去啊。這筆錢怎麼用CIS 海聚的建議是。 用這筆錢到國外收購或者投資那些頂級的設計團隊。老闆說 國內水準差不多 到國外還能避開一些壁壘和限制。變化中的商業模式商業模式上創投和周大偉之間似乎有些分歧。周大偉構想中的商業版圖有三個部分。第一 公司轉變為創業平臺設計公司 公司只對辦公室、財務等部門員工發薪水 設計人員自己成立設計公司 自己養活自己 每個人都成為海爾“創客”那樣的身份 現在大衛已經成立了7個設計公司、2個科技公司和2個互聯網公司。周大偉說:“人再多我們也不怕。 我們的目標還要擴大 明年要到1000人。”他介紹 大衛和下屬公司五五分成品牌設計公司 主創人員個人則能拿到三成的利潤;第二 成立嘿車。這個概念很大似乎不僅是銷售平臺 但現在能說清的也只有這一塊 比如如果有自己看好的設計就可以給工廠下單然後自己銷售。 這樣就又賺取了一塊利潤。賣車 海聚倒能幫上忙 老闆說創投公司的股東就是做貿易起家 在歐洲有辦事處 比如在歐洲就可以建一個高檔自行車的銷售網;三是改變和車企的合作方式 好的車型不買斷 只能銷售分成 分成占銷售利潤的10%-15%。他說:“買斷一款車型設計就賺二三十萬 如果參與分成就不止這個數。”海聚的老闆直言說沒看懂嘿車。像自行車電動車出廠時只完成了80%的安裝 其餘的要在門店裝成整車。現在嘿車把所有程式全拿到網上 怎麼解决裝車問題?又怎麼解决顧客對車的那種直觀的感受、買之前坐上去騎一騎找找感覺的體驗?首長嘿車的張大亮特意給記者看過“國禮”車安裝拆卸的機關 開關一開一合就能搞定 確實比較容易。他介紹 嘿車也還會和經銷商合作 比如消費者網上下單後就可以選擇到門店把自行車騎回來 當然也可以直接快遞到家自己安裝。對於參與銷售提成 有些車企老闆也有自己的看法。認為只有那種純工廠型的企業才會感興趣。現在的實際情況反而是一些大的車企對設計公司有要求 比如花數百萬買斷公司只能與自己合作。現在大衛要想在行業中建立新的規則 可能還要有一段路程好走。大方向還是對的曾問海聚老闆 如果不一致或提的“整改意見”不執行 是不是就不投了?老闆沉吟片刻:“大方向還是對的。”創投也是個很過勞的職業 老闆有時一天要看四份招股書 找個好企業不容易。所謂大方向對 可以這樣理解:一是天津是全球最主要自行車和電動自行車生產基地 2014年的數據是自行車產量占全國1/2出口量占1/3 電動車占全國1/2。二是自行車或電動車由交通工具一變而成為生活方式的一種載體時 這個行業改為可以靠細分市場或附加值賺取高額利潤 這種情況下工業設計必然走到前臺 像大衛就能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三是這個行業主要由中小企業組成 像天津大大小小的自行車企業有1100多家 整車廠340多家 年產值大約1000億 平均下來一家企業不過10萬元 這種背景下設計公司甚至可以發揮主導作用。而最要命的是行業也面臨產能過剩的問題。這或許可以理解為什麼周大偉在展示會上對老闆們表現出的強勢 甚至有些“咄咄逼人”的姿態 甚至私下裏當面說他們“觀念不行”。在他看來 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的發展給傳統製造業帶來了很多機遇 但身邊的老闆們似乎還沒接到地氣。周大偉應該是一個不斷突破自己、不斷突破已有商業模式的人 創投進來的這個時候正好是他轉變的一個節點。張大亮介紹現在馬路上跑的兩輪電動車幾乎都是他們兩年前設計的。他說:“我們一看不行 這樣玩法大家全跟著模仿 我們今年就開始搞俱樂部。”今年 他們提出篩選20家產值在1億元左右的企業組成一個資源共亯俱樂部。周大偉說 提出一個月 現在已經有六七家有意向。或許這種轉變太大或者還沒有完全成型 周大偉和創投才有了分歧。但正如海聚老闆說的 大方向還是對的。現在傳統製造業加互聯網的大趨勢讓大衛站在一個新的風口上。在一個階段性目標方面 創投和周大偉則完全一致 那就是到納斯達克上市。周大偉說:“我們明年要做到1個億 爭取三年上市。”他能做到嗎? |